爸爸破开我的樱桃广为人知的“五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的总称,都是神圣的名山。今天说的是南岳的 72峰之中的尾峰一一岳麓山。海拔 300.8米。
在长沙湘江西岸,一座苍翠欲滴的山峰静静地矗立着,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也长眠着众多历史名人,他们的故事,如同山上的古木参天。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核心领袖,与孙中山并称“孙黄”,其一生以“兴我中华、克己图强”为志业,以军事实践与政治智慧推动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黄兴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幼年习儒家经典,受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影响萌发变革思想 。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接触新学,目睹甲午战败后转向“尚武救国”。1902年赴日留学东京弘文学院,系统研习军事,每日清晨练习骑射,奠定军事素养 。
1904年2月,黄兴在长沙成立中国首个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纲领。他变卖祖宅田产2000亩筹集经费,策划长沙起义,拟趁慈禧寿辰举事,因泄密失败流亡日本 。此役虽败,却开创国内武装革命先声,被誉“中国内地革命之先声” 。
1905年,黄兴与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协理),成为仅次于孙中山的第二领袖。他力主吸纳华兴会成员加入,促成革命力量大联合 。孙中山曾言:“湖南有黄克强,中国乃有实行的革命家。”
武昌首义(1911),任战时总司令,坚守汉阳月余,以“铁血精神”为各省独立争取时间。孙中山赞其“身经百战,为革命立下首功” 。
1911年各省代表推举黄兴任大元帅,他坚辞并力荐孙中山,称“总理惟中山,其他不知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总长,主持军事制度革新,奠定民国军队雏形 。
1913年“宋教仁案”后,黄兴与孙中山发动反袁“二次革命”,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美国,继续筹款反袁。1916年袁世凯称帝,黄兴发表《致全国各界讨袁通电》,推动护国运动,促成袁氏垮台 。
黄兴一生秉持“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的胸襟。同盟会成立时主动退居次席;与孙中山意见冲突时隐忍顾全大局,甚至接受争议旗帜设计以维团结 。临终遗言“吾死汝勿泣,须留此眼泪,他日为苍生哭”,彰显家国至上的情怀 。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次年4月15日,他的遗体被运回长沙,安葬于岳麓山。 黄兴墓前,石碑巍峨,松柏苍翠,仿佛在诉说着这位革命先驱的不朽功勋。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军事家,以“再造共和”的护国功勋闻名 。
维新思想奠基:13岁中秀才,15岁入湖南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维新思想启蒙 。
1900年参与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赴日学习军事,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领导云南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推翻清廷在云南的统治,任云南都督 。
主政期间整顿财政、裁汰冗兵、兴办教育,使云南成为全国治理典范,奠定民主共和基础 。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软禁,后设计脱身,借“小凤仙事件”麻痹监视,辗转回云南 。
护国起义,1915年12月25日,联合唐继尧、李烈钧宣布云南独立,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三千滇军于川南大破五万北洋精锐,终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
护国胜利后任四川督军,因喉疾恶化赴日就医,1916年11月8日病逝,年仅34岁,成为民国首位国葬元勋,长眠长沙岳麓山 。
他提出“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信念,著有《曾胡治兵语录》等军事理论,培养李宗仁、朱德等名将,被誉为“护国军神” 。
林修梅(1880—1921)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军事家与思想先驱,其一生以护法反袁、探索救国道路为主线,兼具军人铁血与思想觉醒的双重特质。
生于湖南临澧书香门第,幼年随叔父林鸿仪(林伯渠之父)研习经史,尤受黄宗羲《原君》论影响,萌发反清思想 。1903年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期间加入同盟会,奠定革命根基 。
1909年随川军入藏戍边,任管带。亲历藏地风土后撰《西藏游记》与《治藏策》,提出“兴教育、修铁路、屯兵实边”等治藏方略,虽未被清廷采纳,却展现其战略眼光 。驻藏期间还编写《好兵歌》整顿军纪,显露治军才能 。
1913年任岳州要塞司令,武力讨袁失败后遭通缉,流亡日本。期间译介《欧洲财政经济》,参与中华革命党组建,任湘支部参谋长,与孙中山共谋革命 。
1917年段祺瑞毁法,林修梅时任湘军旅长,与刘建藩宣布衡阳独立,首揭护法战争序幕。以五千兵力对抗北洋军三万精锐,采用游击战术奇袭敌军侧翼,左腿中弹仍督战不退,最终迫使北军签订《耒阳停战协定》,被孙中山赞为“首义衡阳,身经百战” 。此役民间传颂歌谣:“林祖堃,真好汉,赶走北军万万千,拨开云雾见青天” 。
1920年任湘西靖国军总司令(贺龙时任其麾下团长),试图打通援粤通道。后任孙中山代理参军长,协助策划北伐,主张“军队农工化”,提出《农工军组织大纲草案》,成为工农红军思想的先声 。
流亡日本期间接触社会主义思潮,1920年前后发表《社会主义之我见》《精神讲话》等文,宣称“马克思最适合中国”,主张土地公有、军队劳工化,并计划资助堂弟林伯渠赴苏俄考察 。其思想被评价为“高层最早信仰马克思主义者之一” 。
与林伯渠既是兄弟亦是革命战友,两人在广州共居时研讨马列著作。林修梅支持林伯渠创办《革命评论》,传播,其遗著由林伯渠整理出版,成为近代思想史重要文献 。
1921年10月因牙疾误诊引发骨膜炎病逝,年仅41岁。孙中山痛惜“失革命巨子”,追赠陆军上将并国葬岳麓山,与黄兴、蔡锷并称“岳麓三杰” 。临澧故里改“修梅乡”永志纪念,其军事思想与社会主义探索为近代转型留下深刻印记 。程潜评其“轻生死、尚气节,南有林修梅、北有冯玉祥” ,上海《民国日报》誉其“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至为挚诚。
陈明仁将军(1903年4月7日—1974年5月21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兼具色彩与争议性的军事将领,其一生跨越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及新中国建设多个历史阶段。
陈明仁出生于湖南醴陵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东征陈炯明时,他在惠州战役中率敢死队率先登城,被蒋介石誉为“黄埔旗帜”,当场晋升营长 。此后历任军团长、旅长,但因性格刚直屡遭排挤,1935年入陆军大学深造 。
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预2师参加九江保卫战(1938年)和桂南会战(1939年),于昆仑关战役歼灭日军千余人 。1944年任71军军长,指挥滇西反攻,攻克松山、回龙山等要塞,打通中印公路,被盟军称为“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 。其部敢死队奇袭日军指挥所的战术尤为著名 。
解放战争中,他率71军赴东北,1947年死守四平40余天,致部撤退,获蒋介石授青天白日勋章,但不久因纵兵抢粮被撤职 。1949年对失望,与程潜策划长沙起义,率7.7万官兵和平解放湖南,赞其“义声昭著” 。
起义后历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21兵团司令,1950年率部赴广西剿匪3万余人。1952年任55军军长驻防湛江,1955年授开国上将,成为唯一获此衔的原高级将领 。晚年因病逝于北京,葬于岳麓山 。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是抗战时期一支以湘籍官兵为主力的铁血劲旅,其故事凝聚了血火交织的抗战史诗 。1937年由湘军第15师扩编而成,首任军长王东原率部参加淞沪会战,血染长江 。此后转战湘赣鄂,在三次长沙会战中死守武宁14天,以精准射击对抗日军飞机坦克,被薛岳赞为“铁锤” 。1943年常德会战,暂五师师长彭士量率部死守石门八昼夜,掩护全军撤退时身中数弹,临终高呼“与城共存亡”,最终全师仅存2000余人 。战后该军换装美械,在湘西会战中痛击日军,成为王耀武嫡系精锐 。
内战期间,七十三军调赴山东,1947年莱芜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全歼,军长韩浚被俘 。虽两度重建,终在济南战役覆灭。残部由李天霞率逃福建,渡江后溃退台湾被缴械 。其岳麓山公墓铭刻着暂五师等部上万英魂,见证这支湘军从抗日铁流到历史尘埃的悲壮历程
刘道一(1884—1906),字炳生,号锄非,湖南湘潭人,同盟会首位牺牲烈士。
生于湘潭,父刘方峣曾因营救太平军避祸隐居。早年入湘潭教会学校,受兄长刘揆一(华兴会创始人之一)影响,思想激进,自号“锄非”以明反清之志 。
1904年加入华兴会,赴日留学期间参与组建“十人会”“洪门三合会”,1905年成为同盟会首批会员,任东京本部书记,发表《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等檄文 。
1906年受黄兴委派回国,全权领导萍浏醴起义,以“运动新军,重振会党”为策略,计划年底起事。因会党提前发难,起义仓促爆发,清廷调五万兵力 。
起义期间赴长沙联络新军,返程时在衡山遭清军逮捕。狱中受酷刑不屈,写下绝笔诗“天地方兴三字狱……救世中天志已虚”,1906年12月31日于长沙浏阳门外慷慨赴死,年仅22岁 。
作为同盟会首位牺牲烈士,其就义震动国内外。孙中山题挽诗“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黄兴亦作诗悼念,同盟会称其“开民国流血之先”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追认其功绩,迁葬长沙岳麓山,黄兴题碑“烈士刘道一墓”,1983年列为什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妻曹庄闻讯自缢殉节,夫妇合葬于此 。
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喽山,是湖南善化(今湖南望城)人,宋儒吴猎之后。他早年师从岳麓书院的张元忭,教授于长沙惜阴书院,人称“嵝山先生”,以“朱熹张栻为宗”,治学严谨,与高世泰为至交,王夫之曾师从之。
吴道行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对岳麓书院有重大贡献。 他在书院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流弊,并承先启后,编撰《岳麓书院志》。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吴道行不食而卒,葬于岳麓山飞来石侧。 吴道行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飞来石右侧山上,墓区简约,荒草丛生,墓园、墓围、墓冢皆毁,残迹隐约可见,墓碑尚存,在周围古树浓荫笼罩下更显苍凉。他是岳麓山上最早墓葬之一。
还有禹王碑,是中国古代神秘石刻的代表一一别称:岣嵝碑,因最早发现于湖南衡山岣嵝峰而得名,现岳麓山碑为宋代摹刻 。
形制:高1.84米,宽1.4米,刻77字,分9行排列,字体形似蜷缩蝌蚪或鸟篆,难以辨识 。
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功,内容记载其“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治水功绩 。另有传说称大禹在衡山获黄帝金简玉书,依书治水后立碑 。
文献记载:晋代《湘中记》首次提及,唐代韩愈、刘禹锡诗作提及但未亲见,南宋何致于1212年摹刻于岳麓山,明代杨慎首次系统释读 。
现代发现:2007年湖南衡山云峰村发现疑似原碑巨石,重约10吨,但因风化严重无法辨识文字 。
摹刻传播: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等地均有复刻,成为中华文明象征之一 。
民间传说:有道士解读碑文引发洪水的故事,衍生“天书不可破译”的神秘色彩 。
禹王碑集历史、文字、传说之。谜于一身,其真实含义至今未解一却因承载大禹精神与中华文明早期记忆,与黄帝陵、炎帝陵并称“中华民族三大瑰宝。
[赞][赞][赞]岳麓也是谈恋爱的好地方,年轻人去哪里有很多好处,关键是省钱,风景又好,风景好的地方自然心情也不会太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