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音乐游戏家居汽车公益旅游体育文化美食
相关文章
 坚持“两创”让中华优秀传统…
 中国过春节有多少年了 我国过…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 推动兵团文…
 公益游戏手游APP有哪些 免费…
 把公益摆在首位-悟空筹免费个…
 人人公益
 免费公益手游发布平台大全 哪…
 有什么免费的公益手游app 20…
 广州周边最值得推荐的5个自驾…
 广州旅游景点 广州市旅游攻略…
 广东广州旅游景点音乐旅行自…
 广州本地人最喜欢的自驾游景…
 美丽的广州自驾游目的地推荐
 体育明星们是怎么用科技平台…
 CBA 2022-23赛季 抢断排行榜
 CBA最新排名辽篮冲9连胜广东…
 体育运动项目有哪些 体育比赛…
 体育成为学校“第一学科”
 下载无损音乐 。。。。
 娱乐生活百科交流平台-说唱帮
 无损音乐下载_mp3歌曲免费下…
 无损音乐下载音乐网站 - 无敌…
 无损音乐最新资讯-快科技--科…
 永久免费破解版手游排行榜20…
 给三个字的名字赢五万元大奖
 破解版游戏软件app排行榜 专…
 三个名字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都是两个字…
 上书房第3436集剧情(上书房…
 我乐家居赞助电视剧《陪你一…
 汽车导购10-15万车型资讯频道…
 《生活+》简介
 母亲节甜蜜购车大推荐
 上班族养生:营养早餐7款DIY…
 家庭简单早餐做法能量满满营…
 实拍湛江渔民的家常便饭蒜蓉…
 开学最受学生关注的4种早餐生…
 早餐美味各种做法简单快速!
 二手车 -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
 本地二手车直卖网(天天旧车…
 百度VR发力二手车市场VR产业…
 本地个人一手车急卖(急卖二…
 二手车车源推荐二手车行业平…
 什么是现代文化?
 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算“有文…
 现代文化有什么特征?
 武斌:中华文化凭借什么力量…
 什么是闽南文化?请您来说说
 98亿善款、36亿人次关注互联…
 中国十大产品众筹平台排行榜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速递网 >> 文化 >> 正文
高级搜索
坚持“两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3 11:38:47 | 【字体:

  创业致富故事来源:新闻战线日,大型戏曲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第二季圆满收官。《最美中国戏》自第一季播出以来,获得广泛好评,得到主管部门肯定。2022年7月,《最美中国戏》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1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10月,中国电视文艺政府奖“星光奖”入围作品名单发布,《最美中国戏》入围电视戏曲节目奖。据不完全统计,节目第一、二季全网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0亿,节目相关内容全媒体平台总曝光量近60亿,登上全网相关热搜热榜超140次,成功实现了戏曲文化节目的“破圈”传播。

  毋庸讳言,戏曲在前些年的文化市场比较冷门,以戏曲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虽时常可见,但往往只有戏曲票友关注,“养在深闺无人识”,能够“出圈”的凤毛麟角。

  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华传文化传播集团等单位,共同打造戏曲文化综艺节目《最美中国戏》,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时尚元素,对戏曲文化进行全新解读,将中国的戏曲之美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赋予传统戏曲文化时代活力,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观众感知戏曲艺术、体验戏曲文化,成为中国戏曲的拥趸,不仅为文化类节目发展探索了新样式新表达,也为传播戏曲艺术、弘扬戏曲文化开拓了新空间新境界。

  在高科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模式、语言体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戏曲文化不能故步自封,必须融入时代,才能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最美中国戏》之所以能够“破圈”传播,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双丰收,正是因为牢牢抓住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成功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作为人民日报在人文历史领域影响力的重要延伸,根本属性是党媒,必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价值引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体现党媒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切实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传承着中华文化里崇德向善的道德准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尚中贵和的和平思想等,这些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选题方向,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实践——2021年的《最美中国戏》第一季、2022年的《最美中国戏》第二季、2022年的《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戏曲专刊以及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的系列文章,等等。

  通过这两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戏曲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不断有新的节目和活动涌现。从《最美中国戏》台前幕后走出的青年戏曲人,站上了更多更广阔的舞台;在《最美中国戏》中感受到戏曲魅力的文体领域嘉宾,更多地走进戏院、更积极地尝试与戏曲等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2年11月,青年音乐剧演员阿云嘎正式发布音乐专辑《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正是《最美中国戏》第一季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阿云嘎是该期节目的“好戏推新官”,他在节目中体验了昆曲的唱腔和动作,听到了“临川四梦”的故事,并在融合创演秀中饰演“莎士比亚”,与主持人饰演的“汤显祖”展开了一场“梦中梦、戏中戏”的创作对话。这张新专辑正是以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为创作灵感,具有浓郁的东方戏剧风格和鲜明的古典故事元素。可见,《最美中国戏》的影响不仅在节目播出的当下,也在为未来的文艺创新埋下“种子”。

  这启示我们,要善于从时代需求中寻找立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挖掘题材、汲取养分,只有立足时代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引领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创造更多更好的新作品。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内容为王”的本质要求没有改变,受众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没有改变。

  自《最美中国戏》第一季策划伊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始终高度重视内容创作,与北京市广播电视台等合作单位先后进行了多次专题协商和论证,同时征求了文旅部艺术司、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戏曲学院的负责同志、专业人员和业内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节目方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修改;在拍摄前组织导演团队到相关场地实地勘景10余次,结合场景对节目方案持续进行优化调整。

  作为首个由人民日报社属单位自主研发的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得到了人民日报社高度重视,庹震社长、于绍良总编辑亲自指导,方江山副总编辑担任节目总出品人,多次参加专家学者研究论证会,并就节目的主旨、内容、导向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为进一步确保节目内容品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邀请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负责同志和业务骨干加入,组成覆盖节目脚本创作、后期制作及成片播出全链条审核团队,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及艺术表现等维度提出审核意见。

  每一期节目的创作,都要经历脚本初稿、一审、修改、二审、再修改、定稿、拍摄、剪辑、样片、集体审片、再修改、成片的反复打磨。以《最美中国戏》第二季为例,8期节目,审核团队反馈给导演组的正式意见文本就达3万多字。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做节目也是如此。正是靠着不厌其烦地精雕细琢,为《最美中国戏》的“破圈”传播打牢根基,让节目既富思想性、艺术性,又有观赏性、娱乐性,不仅深受戏曲界好评,更引发了大众对于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喜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启示我们,在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始终将内容建设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在以内容为本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创新,持续提升优质内容的输出能力,才能推出更多融媒体精品,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以内容优势赢得竞争优势。

  在新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是传播的鲜明特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网民整体的68.1%。

  这组数字充分表明,当前手机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最主要工具,短视频传播与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信息和内容传播极其重要的手段和载体。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如此才能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抢占移动互联网阵地十分重要。《最美中国戏》能产生可喜的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移动端传播的重视。节目创造性地在微博、快手、视频号等移动端平台进行网络直播,观众不仅可以在手机上收看节目,还可以将其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大大拓展了节目内容的传播覆盖面。

  全媒体时代的人民日报,早已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媒体平台(账号)的全媒体形态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客户端传播力、影响力在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中保持领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连续10年保持中国媒体微博第一的影响力;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在微信平台位居第一;人民日报快手账号、人民日报哔哩哔哩账号、人民日报微信视频号等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多平台账号对《最美中国戏》的直播、宣传,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让《最美中国戏》反响大、口碑佳。

  在美兰德视频大数据发布的晚间黄金档电视节目融合传播指数榜单中,《最美中国戏》多次登顶文化类第一位。经过两季节目的沉淀,《最美中国戏》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的传播力不断提升。节目抖音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6亿,45次登上抖音热榜;节目主话题“最美中国戏”总播放量3.2亿,该话题相关视频转评赞总量超500万;节目发起的“提笔画眉戏曲变装”“最美中国戏换装”等戏曲主题挑战线万,吸引了大量平台用户参与;主题曲《最美中国风》已成为戏曲类短视频常用的配乐之一,并不断被音乐类短视频创作者翻唱。节目微博相关线次登上微博热搜热榜;节目微博主话题“最美中国戏”阅读量7.2亿,讨论量690万次;节目第二季播出期间发起的以“全民安利戏曲”为主题的特别征集活动,相关话题#我眼里的中国戏曲#阅读量近900万,优秀征集作品在节目片尾予以展示,形成了大小屏之间的联动。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文汇报》《国家人文历史》等报、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海外网、环球时报英文版官方网站、环球网、中青网等网站,“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北京时间、新浪新闻等客户端平台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文艺、国家人文历史、北京卫视、影视产业观察、冷眼看电视、广电时评等微信公众号共同发力,发布相关资讯千余条。

  移动优先、全媒赋能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传播矩阵,是《最美中国戏》实现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突破的关键所在。《最美中国戏》正是依托“纸媒+电视+视频网站+移动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的庞大传播矩阵,实现了辐射范围和社会影响的巨大突破。节目第一季的成功,一举带动戏曲成为当下文化节目的热门题材,仅2022年夏秋全国就有4档电视、网络新戏曲节目上线播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最美中国戏》的影响力。

  这启示我们,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发挥“集团化作战”优势,构建跨媒体、跨平台、跨领域的协同传播体系,牢牢掌握舆论引导、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与主导权。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传统文化热”“国风国潮热”等现象缘起于青年人的自觉与热爱,更离不开青年人的实践与追捧。越来越多90后、00后在节假日身着汉服行走闹市,在哔哩哔哩网站上刷着文物非遗主题的纪录片,在抖音上做着复原传统工艺的守艺人,在大洋彼岸的街头奏着古琴、跳起中国舞……这些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抱有巨大的热情,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拥有了他们,传统文化也就拥有了未来、拥有了希望。

  正如昆曲《牡丹亭》里的一句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戏曲程式化的动作、脱形写意的虚拟性以及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咬字发音等构成了一定的欣赏门槛,没有听过戏曲、感受过唱腔之美、不理解戏曲文化,是很难亲近戏曲的。想让年轻人爱上戏曲,首先要触达更多年轻人,吸引他们接触与关注戏曲。《最美中国戏》在立足原汁原味展现传统戏曲之美的同时,以具有反差感的嘉宾体验来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以具有代入感的古风场景来进行故事化演绎,以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互动来普及戏曲知识,通过独具个性的行当绝活、特点鲜明的舞台背景、跨界融合的艺术呈现、耐人寻味的唱腔唱段,拉近年轻人与戏曲之间的距离,加深了许多年轻人对于戏曲文化的理解,在年轻人心中播撒下关注戏曲、喜爱戏曲的种子。比如,《最美中国戏》第一季第二期讲丑角这一行当,就是围绕着丑角的技艺特点设置游戏任务,让观众不仅看到了快板、太极、评书、方言贯口和丑角基本功等多种表演,也了解到不少关于丑角的有趣知识。节目用这些最直观、最生动的内容,引导观众进入戏曲的世界,让更多年轻人与古老的戏曲艺术结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情感共鸣的角度去体悟艺术本身的魅力,是真正走进一门艺术的最佳方式。比如《最美中国戏》第一季第一期讲述《牡丹亭》,从杜丽娘和柳梦梅“一往而深”的爱情切入,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新鲜又熟悉的故事情节,展现鲜活的人物、的人生和动人的情感,更显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容易引发年轻观众的共情共鸣。节目用这些最容易被理解、被认同的情感,引导观众进入戏曲艺术最核心、也是最生动的部分,走到戏曲艺术创作、呈现与发展的台前幕后,让年轻观众用情感体验的方式,感受戏曲文化虚实结合、凝练深沉、内敛含蓄、睿智幽默的艺术魅力。

  《最美中国戏》邀请了尚长荣、李玉芙等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也邀请了张艺兴、张颜齐、吴宣仪等青年喜爱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既有专业的唱段表演,也有游戏互动、街舞、情景剧等;还有对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年轻人感兴趣的国风符号进行科普,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话”。节目嘉宾张艺兴汇合戏曲和街舞出演美猴王,虚拟数字偶像“尤子希”与真人嘉宾互动……用多样的年轻人的“语言”讲述戏曲故事,既充分展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也让广大年轻观众意识到,原来传统戏曲也可以很“潮”,于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他们的认同。这启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主动拥抱青年,深深植根青年,用年轻人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推出更多有品质、有趣味的文化精品,借助年轻人擅长、喜爱的传播载体和渠道,让更多年轻人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传播中。

  《最美中国戏》甫一推出,就得到戏曲界和广大观众的认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题材、制作、表达、传播等方面的创新,让传统戏曲焕发生机、“活”在当下。《最美中国戏》第二季在第一季的成功基础上,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坚持创新、主动求变,力求内容新、形式新,节目更有朝气、更接地气,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与以往有些棚内录制的戏曲节目不同,《最美中国戏》最直观的一个特点,就是在颐和园、安徽会馆、隆福寺、先农坛等古典建筑和园林中全实景拍摄。节目第一季将颐和园听鹂馆作为核心场景,青年戏曲演员晨起练功就在当年皇家听戏赏曲的听鹂馆中,氛围感十足;各种互动环节也在佛香阁、知春亭、苏州街、清晏舫等园内相关文化景观中展开,体验感拉满。美轮美奂的园林景观与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为观众进入“戏曲世界”建立起一个十分契合的视觉连接点,又令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重新“活”了起来,使得节目成功地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隔空对话。古色古香的“中国风”场景,不仅打破了传统戏曲演出的舞台边界,还极大地提升了画面的观赏性,带来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更勾勒了“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的历史美感与艺术美感。

  节目第二季则以昔日“京城四大戏楼”之一的安徽会馆为核心场景,并在隆福寺、郡王府、先农坛、红螺寺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取景演出,实现了各类型历史建筑与戏曲的有机结合。这些历史文化景观在短时间内给予观众极大震撼与记忆点,即使不太熟悉戏曲的人,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在观看《最美中国戏》时,都能感受到强烈的画面冲击力,进而一步一步被带入其中。可以说,颐和园、安徽会馆等古典建筑的融入,对于节目突破文化圈层、吸引更广泛人群观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美中国戏》以戏曲为核心,但没有拘泥于戏曲内容本身,除了戏曲嘉宾专业的唱段表演、技艺展示、文化讲解,还通过巧妙融入纪录、访谈、游戏、创演等多种环节,将情景剧、古典舞、街舞等艺术形式与传统戏曲进行碰撞、融合,作为发现和“打开”戏曲艺术的内核、外延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精髓的“钥匙”,探索戏曲与当代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呈现多元化的组合形态。《文汇报》评价节目“一景一舞台、一曲一故事,这档节目的创新与可贵之处便在于,它从真正意义上跨出了舞台、摒弃了说教,以最直观的方式向屏幕前的‘小白’介绍一件戏服、一张脸谱、一段唱词。它们就像是通往梨园世界的钥匙,节目并没有选择直接敞开大门,而是将钥匙交给观众,期待他们亲自打开”。比如,《最美中国戏》第一季第七期的主题是“西游记”,节目邀请了李哲、唐春园两位优秀的南北武生演员分别示范京剧中金箍棒的运用及不同年龄、不同状态下孙悟空的步伐,由飞行嘉宾张艺兴、丁真珍珠进行模仿、学习、体验,既在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中呈现了戏曲专业演员精湛的技艺,又在嘉宾手忙脚乱的体验中讲述了技艺背后的知识和故事;剧本围读环节则邀请老一辈北派“悟空戏”代表人物杨少春,来为大家讲述“悟空戏”的形成发展以及自己出国演出“悟空戏”的有趣经历,最终大家围绕着孙悟空精彩的武戏设计,上演了一场街舞与京剧融合的“国风”创演秀。该期节目共有3个话题登上抖音热榜,相关视频点赞量近百万,微博相关线亿。通过嘉宾构成的多元、节目形态的创新,《最美中国戏》既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又降低了大众欣赏的“门槛”,通过传统戏曲和流行艺术的呼应、融合,多维度、多样态地呈现“戏曲里的中国”。

  《最美中国戏》在坚守戏曲艺术本体的前提下,不一味复古守旧,而是充分契合当代影视技术发展的趋势,联合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特别呈现了一系列国风与科技结合的创新内容,花样诠释戏曲魅力。在节目第一季中,二次元虚拟偶像“麟犀”身披云肩元素国风服装,来颐和戏社探班、学习并参与主题曲的演唱,呈现了虚拟动漫形象与中国古典景观虚实结合的新鲜体验。第二季中,数智人“尤子希”升级为常驻节目的数智学员,承担着为观众讲解每期经典戏曲故事来龙去脉的职能,更带来不同风格的表演,既有《白蛇传》中与京剧演员裘识合作的“破次元”合唱,也有《龙凤呈祥》中采用数字场景和动态捕捉等技术的国风元宇宙独舞,展现了虚拟形象在文化节目中的多种功能。

  在节目之外,《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联合中国移动咪咕平台发起了“最美中国戏×魅力中国风”视频彩铃挑战赛及VR(虚拟现实)戏曲游园会等互动活动,两季节目呈现定制视频彩铃200余条,全网曝光量约7.6亿;VR戏曲游园会通过移动云VR定制全景H5场景,采用8K+VR陪伴式移动拍摄技术及虚拟包装、交互制作等方式,将节目拍摄地颐和园、安徽会馆、先农坛及昆曲、越剧、豫剧、川剧等地方戏演出场景1:1搬上云端,结合各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绘制戏曲地图,让观众在云上实景戏园中逛景、赏戏、游四方。这些与戏曲知识、文化、场景相结合的游戏化、多样化应用,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科技感和互动性,充分展现了5G、VR、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形态。

  这启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善于汲取一切有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善于挖掘文化资源之间的联系,强强联合打造文化要素集聚的新场景、新形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新文艺形式层出不穷、新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今天,普及推广传统戏曲艺术是一项需要付出真功夫、考验真本事的创作挑战。《最美中国戏》聚焦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令人惊喜的尝试,既做精了内容,在深入挖掘戏曲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贴近时代、贴近群众,提升节目内在传播价值;又在内容多元化基础上做优了传播,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基于用户关系节点的互动圈层传播效应,通过跨媒体、跨平台传播,实现了节目的影响力最大化。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将指引我们继续努力奋斗,把《最美中国戏》这样的文化节目做得更精、更美、更出彩。(盛若蔚 王永刚 闫雪 刘中铠)

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文化:

  • 下一个文化: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文化 坚持“两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02-03)
    普通文化 中国过春节有多少年了 我国过春节的历史是几年… (02-03)
    普通文化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 推动兵团文化繁荣发展 (02-03)
    普通文化 什么是现代文化? (02-03)
    普通文化 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算“有文化”?中国文化的… (02-03)
    普通文化 现代文化有什么特征? (02-03)
    普通文化 武斌:中华文化凭借什么力量走进世界? (02-03)
    普通文化 什么是闽南文化?请您来说说 (02-03)
    普通文化 文化对中国未来的意义 (01-31)
    普通文化 【青椒谈】传统节日对构建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 (01-31)
    普通文化 革命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01-31)
    普通文化 加强对文物的研究阐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01-31)
    普通文化 思想丨吴震:从西学“中国化”看中国传统文化… (01-31)
    普通文化 《泰安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2023… (01-30)
    普通文化 发挥优秀历史文化在党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01-30)
    普通文化 地名的研究和应用 (01-30)
    普通文化 文化的重要作用13 (01-30)
    普通文化 历史对国家的重要性 (01-30)
    普通文化 退休语文老教师“熬夜”整理:这些中华传统文… (01-29)
    普通文化 【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基础知识 (01-29)